(资料图片)
防疫政策调整优化以来,国内旅游市场率先恢复,研学夏令营趋于火爆,掀起了一股狂潮。研学夏令营是一种通过集中旅行的方式开展的,将学习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,旨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、了解和学习新知识、开拓眼界。和“打卡式聊天”一样,今年网友们热议“研学夏令营也越来越像一种‘打卡式活动’”,炎热的夏天,拥挤的人群,紧凑的行程,不禁让人笑谈:现在的研学活动,学到什么不重要,重要的是曾来过。
一位网友说:“今年我们也给孩子报了去北京的研学夏令营,家里离得远,平时没什么机会去,趁着这个暑假,想让孩子出去长长见识,学习一下。”据央视财经7月9日消息,进入暑期,北京旅游市场持续火热。数据显示:7月份前7天,北京地区暑期景区门票预订量,比2019年同期增长200%,暑期酒店预订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36%。
在天安门等热门景区现场,身着统一服饰的研学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北京不是个例,研学活动为何如此火爆?笔者认为,根本上是素质教育提升的需求。“双减”政策的发布释放着这样一个信号:教育应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相比课堂上的知识型教育,研学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,包括社会交往、身体素质、抗压训练、探知欲望等,不失为帮助学生实现“知行合一”的一种方式。但笔者发现,很多研学夏令营,正在脱离“学”的主线,寓教于乐的研学效果不尽人意,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留言所说:“玩了几天是真,但实在看不出学了什么。”
笔者注意到,市面上研学夏令营多面向7~17岁学生,行程大部分为七至十四天,价格几千往上不等,除去往返时间,学生每天的行程基本是前往当地知名大学、旅游景点、博物馆进行参观,以及听讲解。不可否认,研学活动对开拓眼界、增长见识的作用不可忽视,但必须注意到,研学活动同其他旅游性活动相比,特点是以“学”为主线,而非是“行”,“学”是核心,“行”是支干,脱离了核心的支干也就失去了它的灵魂。
据《新京报》此前报道,2022年我国研学旅游人数破600万人次。研学活动兴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:教育机构、旅行社在研学市场内的研究不透彻,研学路线、研学课程制定良莠不齐,仿佛研学的目的是“来研学”而非“研学”,走马观花地逛一遍就等同于“研究性学习”,实在与研学活动的初衷相违背,“打卡式研学”被调侃的背后,恰恰反映了公众对素质教育发展的关注。
笔者认为,推动研学夏令营在内的研学活动健康高质发展,需要有关部门完善行业标准,学校、机构等参与方协调进步,在线路、课程、安全等方面下功夫琢磨,在实践中激发学习的乐趣,让研学活动的意义落在实处。
关键词: